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园地 >> 正文

咸阳道北铁中教师呼秀珍:一曲平凡的爱之歌

2012-05-0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听着雷锋的故事、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儿长大的,雷锋精神已融入了我的灵魂和血脉。所以,学习雷锋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好像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汇报。

一、我爱党,入党是我不变的信念

一九八五年七月四日,是我入党的日子,也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我在政治学习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奋斗誓言:“人将共产党比太阳,我就是太阳的一缕光,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把太阳的温暖送到每一个人心上。人将共产党比太阳,我就是太阳的一缕光,千万个共产党员就是千万缕阳光,定能让人们感受到太阳的灿烂辉煌。”就是这发自肺腑之言,使我想起那为了入党,苦苦追求的23年。

早在一九六二年,我随父母亲进疆。在新疆乌鲁木齐铁中上高一时,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那时还不到18岁。我向往着自己18岁或是19岁,就能站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向往着入党后能带领着大家样样事情走在前,风风火火创大业。然而由于家庭的原因,一九六三年我转学到咸阳铁中上高二,给校党支部交了第二份入党申请书。

但因铁中不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所以入党的愿望也未能实现。一九六五年高中毕业,又因病不能报考大学,被分配到陇县铁路小学当了一名小学临时代课教师。在那里我写了第三、第四份入党申请书。我工作努力、废寝忘食、生活节俭、热心助人。一九六六年底,被评为建厂局局级先进个人,树为教育系统标兵,调入建厂局宝鸡铁中任教。正当我昂首挺胸朝前走时,正当我感到自己距离党的大门越来越近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变化都好像是在“一夜之间”那么快,叫我始料不及。一九六八年八月五日,我父亲被当时的派性组织强加以“叛徒”和“走资派”罪名,残酷揪斗迫害,打死在批斗会场。我是陕西延川县人,父亲是1934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生前是乌鲁木齐铁路局局级领导干部。父亲突然去世,大弟弟为此精神失常;全家被抄,扫地出门,生活没有着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我强忍悲痛,承受着从一九六八到一九七八这整整十年的煎熬。十年间,我每月工资32元,自己留12元,给家里寄20元,从未间断;十年间,由于父亲问题的影响,我的工作几经调转,不能稳定。十年间,我小心翼翼地做人,生怕说错一句话或做错一件事,再给我和父亲留下的这个家带来什么灾难。就是在这种沉重的政治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双重重压下,我这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没有被压垮,而是坚强地挺了过来,因为我心里有一轮朝阳,那就是党!我相信党,热爱党,一心一意想入党,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党的深厚感情啊!所以,我又于一九七二年、七三年、七五年先后写了第五、第六、第七份入党申请书。这三份入党申请,是在“文革”期间写的。当时是以一个“叛徒”和“走资派”子女的身份写的,是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顶着受人歧视的巨大压力写的,是在明知我根本不可能入党的情况下写的,是怀着对党的满腔赤诚和泪水写的。其中我写道:“敬爱的党,我是在红旗下成长,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和党的教育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一名共青团员。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无数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都加深了我对党无限热爱的情感,所以我要求入党。请组织相信我,考验我,把最艰苦的工作交给我。”就是凭着对党的这份情感和坚定信念,我苦苦支撑,执着追求。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开始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纠正与平反。我父亲的问题也得到了平反昭雪,我们全家去新疆找到父亲的坟墓,将尸骨火化后带回陕西,安放在西安革命烈士陵园。那时的我,悲喜交加,心情非常复杂,写了一首悼念父亲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痛断肠,永难忘,日思夜想,何处诉凄凉,鬼蜮横行遭毒手,冤如海,丧忠良。寒风凛冽降严霜,天苍苍,野茫茫,千里孤坟,含冤死他乡,世间多少不平事,真可恨,四人帮!灯前月下细思量,好父亲,恩义长,言传身教,培育小儿郎,音容笑貌宛然在,情无限,胜汪洋。缓步走进烈士堂,花丛中,见遗像,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化作凌云志,重整装,上战场。继承遗志莫彷徨,育桃李、培栋梁,千辛万苦,心红志如钢,教育战线献终身,慰忠魂,永向党!”我用这首词一是表达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二是表达我永远跟党走的决心。随着父亲问题的平反昭雪,我调进了咸阳铁中任教,于是,我把所有对党的感激之情都化作了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又于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四年写了第八、第九份入党申请书。其中我写道:“敬爱的党,我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又是在红旗下长大,很小加入了少先队,15岁加入了共青团,直到30岁才恋恋不舍地退团。十年内乱,几多坎坷,我没有在蹉跎岁月中消沉,而是顽强地奋进着,但我认为这还不够,作为一个当代青年,我应当有更加崇高的理想,那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此我写下这第九份入党申请书。这九份入党申请,记下了我二十多年在思想要求进步方面走过的路。路虽长,但我走过来了。今后,我仍然要坚定地、信心百倍地走下去,因为,入党是我的信念,一不为升官,二不为发财,只为在党的教育下更好地工作。所以不论党考验我多长时间,我都会经受考验的。”在我不懈地努力中,一九八五年七月四日,我终于入了党,那年我已经41岁了。从不到18岁写申请,到41岁入党,中间经历了整整23年。所以我是怀着无比激动和无限感慨、我是流着热泪扑进党的怀抱的。我发誓要用一生的努力乃至生命来珍惜和捍卫“共产党员”这个神圣称号。

二、爱课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我在教育园地度过了

47个春秋,体会最深的一点是:教书育人德为本,德的核心是爱字。因为爱,我把一课课教案不仅写在备课本上,而且牢牢记在心里。因为爱,面对调皮学生更多了几分宽容和耐心;因为爱,我自学的脚步从不敢停;因为爱,辛苦忙碌伴终生。在几十年教学中,我坚持做到四个“认真”,即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对待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1999年,咸阳市教委和市委宣传部为我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呼秀珍教育教学先进事迹展览”。其中展出了25块版面,200多幅照片与文字300多件教育教学资料。其中主要的教育教学资料有两样:一是我8年的教案48本,书写工整如一本。每本的第一页都写着自勉的话:“向45分钟要质量!”“认认真真教书,全心全意育人。”“和和气气做严师,扎扎实实抓教学。”等。这一本本教案,这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都是我永不回头的青春、体力和数不清的日日夜夜!但身为教师,这种付出是必须的,值得的。二是多年积累的教育教学报刊剪贴集18本,分门别类,有语文教改集、优秀作文集、优美散文集、班主任工作集等。有时,看着这18本剪贴集,我自己都感到惊讶,我是如何一篇一篇剪下来,再一篇一篇贴在本上,一直贴了18本。在没有电脑的时代,这些剪贴集对我的帮助太大了!要上好一节课,那也不容易(具体课例略)。我先后参加过七次省、市及全国大型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四项,二、三等奖三项,这都是平时的工夫,那就是不应付一节课,不马虎一件事,甚至不潦草写一个字。

三、爱学生,一个不放弃。

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中,我总结出“爱生四法”:对学习好的学生,从严要求,爱得长远;对学习中等的学生不断鼓励,步步推进;对调皮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诚相待,宽容耐心;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处处体谅,悉心关怀。

例如,郑鹏同学,从小学升入咸阳道北铁中时,成绩比较低,但是,经过初中三年的“不断鼓励,步步推进”,使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作为语文老师,又是班主任的我记得,那是初一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后,郑鹏为没有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难过灰心。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契机,一定要激起郑鹏的自信和勇气。于是我及时家访,多次找郑鹏谈心并帮助他调整学习计划,使郑鹏深受感动。他说:“老师,您放心,我的目标不会改变,我爬也要爬到前20名。”我又抓住这一教育时机,在班上明确提出:“爬也要爬到前20名”,这就是郑鹏精神,也应该成为我们初一(1)班的学习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他果然实现了目标。此时《铁路建设报》刊登了《一个优秀的党务工作者郑树祥》的文章,郑树祥,不就是郑鹏的爸爸吗?我眼前一亮,在班上读了这篇文章,并作了语重心长的点评,不仅激励了郑鹏,也激励了全班同学。为了继续推进,我又用班级简报,亲自为郑鹏写了六篇评论文章:一评郑鹏自觉学习的精神;二评郑鹏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精神;三评郑鹏把学习当作自己责任的精神;四评郑鹏面对难题不敷衍、不放弃的精神五评郑鹏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六评郑鹏虚心好学,热心助人的精神。这贯穿了全学期的八期简报、六篇评论文章,对郑鹏的鼓舞是巨大的,他不仅考出了优异成绩,而且制定出全面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目标。我抓住郑鹏这一个中等学生典型,从而带动了一大片,激活了一个班。中间突破的道理,就在于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竞争的鞭策和勇气。初三毕业,郑鹏以全优成绩考上本校高中;2005年,他又以582分的高考成绩被陕西科技大学录取;2009年,他大学毕业,赴美丽的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读研。

四、爱班主任工作,在教育艺术上下功夫。

我爱班主任工作,在铁中就连续当班主任27年,我带的班也连续27次被评为优秀班、文明班,这是最难最难的。为了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我就从孝敬父母入手。每年“三八”节前,我都安排学生在作文课上给妈妈写封信,向妈妈祝贺节日并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请妈妈看信后,写几句“妈妈寄语”。然而,如今的学生真的很难教育,就是这样一项既简单又有效的教育活动,他们却不能理解和接受。我也时常感到困惑。记得一年我接了初一两个班的课,“三八”节前安排学生写信,他们很高兴。小学没写过,感到很新鲜。但到初二则不然。当我布置了写信任务后,有的同学满脸不高兴,有的小声嘟囔:“又写,有啥可写的?烦死了!”看到他们那不情愿的样子,我真想批评他们,但忍住了。因为此时的批评会适得其反,只能引导。于是我拿来平时保存的一张《中国青年报》,指着一幅摄影说:“同学们,请看这幅摄影:主人公是一位中年农民,双手推着农村常用的木头独轮车。车的左边坐着他可爱的小女儿,右边坐着白发老母亲,好像赶集归来。我看时很感动,车儿虽小,却载着对两代人的爱。如果把爱比作左右手,我想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露,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未来,一只递给历史;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这样,我们的爱才是完整的公正的,我们的生活才是圆满的幸福的,我们的社会才是祥和温馨的。请把对妈妈的爱写在信中吧!”到了初三,再安排他们写信时,教室里居然一片“嘻———”声。从这“嘻”声中,我听出他们对写信的厌烦和对妈妈的无所谓,因为现在的孩子对幸福的感觉太麻木了。此时,我便读了初三(1)班徐珊珊同学写给妈妈的信。

“亲爱的妈妈:你好!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小草绿了,花快开了,天气也暖和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是,我心里还是很孤独,因为我最爱的人没有了,而有什么比失去自己最爱的人更叫人难过的呢?妈,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抛下我和爸爸?自从你走后,我心里就像有一块石头压在心上,压得我透不过气来。要是妈能复活,那块石头不就没有了吗?妈,你可能听到女儿对你的声声呼唤?每当我在街上看到别人的妈妈带着自家的孩子去书店或逛公园,我非常羡慕他们,不由得想起和妈妈在一起的那些快乐时光。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要好好看看你的照片。一次,我读冰心奶奶那篇歌颂母亲的散文:‘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有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爷这行云流水般的文章写得自然又清新,我仿佛看到妈妈从远远的地方走来,把我紧紧搂在怀里。妈,直到现在,我总觉得你还活在这个世上,只是到什么地方旅游去了。可事实上,你什么时候能再回来,这个母亲节,我难道真的要给你买一束白色的康乃馨妈?快到三八节了,女儿写上这封信,愿妈妈在地下安息。女儿姗姗。”

听我读完这封信,许多同学都流下了眼泪。这种失去妈妈的强烈对比,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们翻开作文本专心写起来,这封信,也是初中三年写得最好的一封。面对学生的窃窃私语和一片“嘻”声,我改变了平时惯用的批评训斥和强迫命令的教育方法,而是心平气和地因势利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认为这就是教育艺术。我就是这样,既教书,又育人,用不懈的努力转变了一个个差班,用辛劳和慈爱换来同学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这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这就是我们说的爱岗敬业。我深深体会到,爱岗就是爱党,爱岗就是爱国,爱岗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就是热爱我们的渭城、热爱我们的咸阳。总之,从教47年,我没有因病因事误过学生一节课,没放弃过一个调皮学生,没收过学生一分钱的补课费。就是这些平凡小事组成了我平凡的人生。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书,我这部书的主题就是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我这首诗里也充满了酸甜苦辣;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河,我愿做条爱河,流到哪里就把爱心带到哪里;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我谱写的是一首平凡之歌。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惊天动地,所做的一切都是该做的一切,而且许多工作至今还没有做好,自己心中常感不安,于是更加努力。“党员是什么,党员是人民的好公仆;党员是什么,党员是百姓的主心骨;是飘扬的旗,是挺立的树,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蜡烛。”我就要做这样的共产党员,把满腔的情和爱奉献给我钟爱的教育事业。

五、爱子女,身教重言教。

在47年的教学生涯里,我对学生的要求标准是:你是否努力了?从不只凭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我对自己两个女儿的要求也是如此,凡事必须努力!我的大女儿郭巧是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小女儿郭灵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军人。回想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做法有三点。

1、生活低标准,思想严要求。由于常年累月地忙工作和经济条件所限,我家的日子过得比较简单、随便、俭朴。两个孩子从小到大,我没给她们织过一件毛衣,没给她们买过一个玩具,没给她们做过一顿热乎乎的早饭,没给她们过过一个生日。白天,我上班,她们上学;晚饭后7点左右,带她们去学校办公室。我备课、改作业;她们学习、写作业。从小学到中学的12年里,天天如此。这样简单的生活,反而使她们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比如,不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能坐得住、不浮躁;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吃饱就行;对父母的忙碌和家里经济不宽余能够体谅等。

相反,我在思想上对她们要求很严格,对她们的成长和进步很关心。从小,我就教育她们:“做人应光明磊落,待人应真诚热情,工作应一丝不苟。”

1994年,郭巧从陕西省警察学校毕业分配到咸阳市公安局秦都分局渭阳西路派出所,任户籍内勤。我语重心长地叮咛她:“户籍工作政策性很强,不能办的事坚决不办,但要和和气气给别人讲清楚,为啥不能办。好话暖人心,群众会理解的。另外,户籍工作是一个窗口岗位,天天、月月、年年和群众打交道,你不能慢待任何一个来办户口的人。”女儿很听话,在工作中一直很努力地去做。人常说,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作父母的,若能在关键处给孩子以正确的教导和指点,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多么重要啊!

2、言传又身教,帮在需要时。1997年,秦都公安分局组织全局业务大比武,其中包括知识竞赛和民意调查两项内容。所里让女儿参加这次比武。白天,她户籍室工作特别忙,根本没时间准备竞赛题。晚上,她加班到10点以后,骑着自行车回家来背题。厚厚的一本题,她一道一道地背,每晚只睡四五个小时。我就在一旁看书、看报、剪报,陪着她,给她一点精神上的鼓励。竞赛的前一天晚上,她只睡了两个小时。夜里三点睡,早上五点起。她的努力,使她获得了这次比武的总分第一名。

一个星期五晚上,女儿给家里打电话,说所里明天上午要去慰问贫困户,让干警们捐衣物,而她晚上加班忙得回不来。当时,我在电话里告诉她,让她安心加班,明天一早我和她爸会把捐的衣物给她送去。于是,我连夜找出十几件过冬的衣服和一床棉被。第二天清晨,和她爸爸打着伞,冒雨乘11路公交车给她送到了所里。我深深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千万种,但最终起作用的,不只是你的语言,而是你的表率。

3、支持小女儿,走好从军路。1993年12月17日,小女儿参军了。那天,因为我的课不好调,就没去送她。走时,我把一本党章递到她手里,我在第一页写着:“听党话,跟党走,做党的好女儿。”

一星期后,收到了女儿从北京房山新兵营的来信。想不到,她满篇写的都是想家、训练的艰苦、紧张、不适应。而且几乎是每天一封信,三番五次让父母把她接回家。甚至发来电报说,如果不去接她,她就自己跑回家。这一封封来信和电报实在出我所料,我真是又急、又气、又心疼。当时,家里还没有电话。相隔千里,只能写信。通过三个月的强化训练,使她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兵”。由于部队的培养教育和这一封封书信,果然使女儿的从军思想逐步稳定。新兵训练结束后,她被分配到总后司令部办公室,从事微机打字工作。

1996年,20岁的她光荣地入了党,并考入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护理系学习。她在司令部服役的三年和在第一医大上学的三年,虽然家里装了电话,但我不论工作多么忙、多么累,都坚持每个星期给女儿写一封信。女儿深知我的良苦用心,她刻苦学习,所考的30多门功课,门门都在90分以上,被学校评为优秀学员、优秀班长和“爱党、爱军、爱校、爱岗”四热爱先进个人。《解放军报》连续四次作了报道,现在,女儿在北京解放军307医院政治部工作。

女儿在母亲节给我寄来的贺卡上写道:“妈妈是我最重要的一屡生命之光!我曾想,若有一天,妈妈遇到难关,需要我用生命去解救,那么,我唯一的回答就是心甘情愿,在所不惜!”在此,我想借用女儿的这句话,如果有一天,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时,那么,我唯一的回答也必定是心甘情愿,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