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园地 >> 正文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

2022-06-29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在已有成就基础上取得更大进展,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整体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制定本方案。

一、重大意义

马工程重点教材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铸魂工程,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示范工程。大力加强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系列教材,对于坚持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对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对于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自实施以来,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始终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已规划教材编写工作基本完成,出版近八十种质量上乘的教材在高校广泛使用,引领和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建设不断创新;团结和凝聚广大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物和中青年优秀人才,进一步壮大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队伍,有力地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创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局面。

新时代对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当前,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阶段。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教育迈向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快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推动教材与课程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教材的铸魂育人功能,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教材工作重视不够,教材建设管理要求有待进一步落地落实;整体推进不够,教材体系建设滞后,教材覆盖的学科专业课程面较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释放;教材的针对性适宜性不强,还不能充分满足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要求;工作方式单一,体制机制创新不够,还没有充分调动学者、学校和出版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当前,迫切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工作。

二、基本要求

(一)建设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体现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进教材,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反映学科研究最新进展,充分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增强针对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教材建设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编写适应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教材,丰富呈现形式,增强教材适宜性实效性。注重创新性,在坚持国家统编统审基础上,推进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变革,创新教材编写审核出版机制,推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联合行动,形成教材建设合力。强化统筹性,注重整体设计,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国家层面统筹指导、审核把关,把好领导权和主导权,落实地方、高校管理职责,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施分类管理。

(二)建设目标。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拓展建设现有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覆盖面不足、亟需加强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整体推进不同学段、不同类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用5年时间,重点建设200种左右意识形态属性强、价值引领作用明显、文化传承意义大的精品教材,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学科发展要求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系列。

——体系结构合理。建立健全覆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学段、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同推进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进一步涵盖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兼顾公共课程教材,品种齐全、结构合理。

——质量全面提升。编写导向正确、质量一流、适宜性强的精品教材,彰显中国特色,体现原创性示范性。马工程重点教材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教材育人效果更加显著。

——机制健全完备。国家、地方、高校分级管理体制基本定型,高校内部工作机制完备,学者、学校和科研出版机构等有序参与,教材建设、研究、使用、监测等专业化支撑体系基本健全,各方职责分明形成合力,工作体系运转高效。

——队伍齐整精良。教材编写、审核、使用、管理、研究和编辑出版等工作队伍人员精干、结构合理、配合有力。一支由教材编审专家、中青年骨干和一线教师构成的高素质、专业化教材建设队伍基本形成。高校教材建设和管理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健全,后备力量不断充实,队伍不断壮大。

三、重点任务

(一)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配合推进高校思政课教材建设,及时修订已出版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有机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进一步推进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编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摘编,研制哲学社会科学相关教材编写指南,指导教材建设。

(二)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适应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完善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结构,健全教材体系。本科阶段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系统建设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教材。研究生阶段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党的建设等学科,推进系列专题研究教材建设。

(三)着力建设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原创性教材。立足新时代,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围绕经济、法治、政治等领域,开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攻关,修订、新编中国经济学、中国法学、中国新闻学等系列教材,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用中国话语阐述中国发展。

(四)启动建设一批意识形态属性强的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教材。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立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教材体系,着力推进语文、职业素养等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建设,重点推进财经商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公安与司法等专业大类的基础史论教材建设,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增强教材的针对性、适宜性。